Education Issue

從生理學看延後上學議題

  延後上學的議題每隔幾年都會被提出來,顯示臺灣的莘莘學子們有不少對於現今到校時間感到不滿。而各種社會觀點、爭議此起彼落,各有道理。那麼,是否有更科學的說法,值得我們參考呢?

原著時間:2017年 (筆者當時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大四)
◎摘要
生理角度來看,國中生的最佳上學時間為8點,高中生則是9點。

  該不該延後上學時間?這個問題的爭議點常有:更晚上學,只會讓學生更晚睡。針對心態的部分,就睡眠時間長度來說,都是七小時的最佳睡眠時間,那前後挪動,效益並不是那麼大。因此大人常要求學生「早睡早起」,「11點上床,6點起床」,這是我們認為正常的生理時鐘。如果今天我們將上課時間延後至9:00上學,許多學生可能會在半夜1點睡覺、8點起床,就時間長度上來看,這是沒有差異的,甚至還會背負著「懶惰、拖延」的罵名。

  從上面看得出來,就心理角度來說,延後上學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,但若從生物、生理上的角度看或許有不同說法,這時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對於睡眠很重要的激素:褪黑激素

/科普小學堂/褪黑激素

  褪黑激素的分泌對於光線非常敏感,正常人在入睡後,褪黑激素才開始從松果體分泌,透過血液到視交叉上核(即調整生理時鐘的中樞)的褪黑激素受主產生作用。正常人的褪黑激素量約在半夜達到高峰,而這個時間點也是人體核心體溫最低的時候,之後褪黑激素濃度開始下降,在早上起床前便降到最低。

  研究指出,當學生10歲左右進入青春期時,褪黑激素的分泌時間會延後,10歲的最佳起床時間為6~7點;16歲的高中生則是7~8點。甚至對於高中生來說6點還是褪黑激素的高峰期,這時候把他們叫醒,就如同半夜4點要一位成人起床一樣困難。

  從上面的論點而言,睡眠不只要考慮「長度」,睡覺的「時間點」也很重要,這其實也不需看研究也能知道,因為我們都知道上大夜班的成人,就算早上有睡滿7小時,也不會比普通人健康。

  考慮到起床後需要約一個小時盥洗、吃早餐、交通,因此就此論點而言,國中的最佳上學時間為8點,高中則為9點。

Views: 13

留下一個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