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out Learning,  國中理化

關於「計算過程」這重要的小事

 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奇怪的國小計算的摧殘(還是希望國小老師不要只教計算,要教數學!!!),在我見過的學生中,大概有高達70%以上的學生,在國二由我接手的時候(國二才開始有理化)仍然寫不出像樣的計算過程,整個題目的計算仍然以「直式計算」為主,而且東一塊、西一塊,絲毫沒有次序及邏輯性。即使在我教了兩年後,仍然有30%至50%的學生死性不改,堅持自己的方法,畢竟這樣的方法在國中小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。

  這些學生的心態大多是「反正只要能算出答案就好」,而且在108課綱的運行之下,計算過程的重要性甚至被整個國中自然課綱拋諸腦後,這也助長了這種心態的遠播,反正做多、做少,分數還不是一樣。

  殊不知具有邏輯系統的寫下算式,對於自然科學的學習是相當重要,尤其當許多概念混雜在一起時,唯有這樣做,才能一步一步地將題目用各種概念進行釐清、解析,而不是毫無章法的將題目給的條件東拼西湊,湊出一個看起來像是答案的結果。天分好、感覺對的人可以靠著吃老本順利得出正確結果;資質駑鈍的學生,根本就跟簽樂透、對發票一樣,憑運氣下手。

  對我而言(相信對大部分教師也是),正式的「計算過程」,絕對不會出現直式計算,那些都該是計算紙上隨時可丟棄的小小過程,不值得寫在答案紙上,嚴重的甚至會干擾閱讀、降低閱卷者閱讀的意願,從主觀上先在分數上大打折扣。講好聽一點,上菜的時候不要把拆下來的包裝袋一起奉上;說白了,那些垃圾不該出現在答案紙上。

  所謂正式的計算過程幾乎都是充斥著「橫式列式」以及「解釋說明」,並且整體排版清晰、邏輯清楚,必要時還可以搭配畫圖解釋。而要寫出這樣的內容,必須經由長期的練習、重視品質的心態才能做到,這看似浪費時間且繁複的過程,卻可能會讓學生在未來的數理學科走的格外順遂,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的數理學科,皆是如此。

  下面我舉個簡單明瞭的例子,來表達我上述說明的情形:

  真正的解題過程應該要像是這樣的模式,一切來龍去脈都交代得一清二楚。

  邏輯清晰,不管題目繞幾個彎都能有架構地解析,這對於升上高中後的數理科目學習非常有幫助。

  資質天份不錯,卻堅持己見用自己的方法,懶得寫下有系統邏輯的算式,用答案對就好的心態,就會寫出這種樣子。

  東拼西湊,對概念不理解的學生,總是像這樣簽樂透,看會不會不小心答對,可惜仍然事與願違。

  自然的108課綱在編排時,肯定有考慮到學生會因為數學不好,而在學習自然科學時遇到困難,但是以編排結果來看,課綱的處理是非常消極的,因為遇到困難不處理,反而把困難給抹除。以我個人的看法,所謂「自然素養」時常藏在那些數學計算的背後,但目前自然課綱想把自然跟數學計算切割,幾乎是弊大於利。但是編排課綱的委員把「素養」看得非常淺,只希望學生能把最基本的皮毛學好即可,稍微多一點複雜的情形及計算就不去討論,這對於程度比較差的學生來說,當然是個好事,但對於有能力的學生來說,卻是一大損失。程度差的學生可能因為這樣調整課綱,從20分進步到50分,但他最終也不太可能往自然科學方向走;程度好的學生,卻可能因此從130分的實力掉到只有100分,這些人未來若進到自然科學領域發展,可能只是「維持」國家競爭力,卻不能「提升」國家競爭力,我認為這對於國家發展來說,無疑是非常差的安排。

  舉個血淋淋的例子,身為資優班老師,見過成績優秀的學生也不少,其中也不乏一些人在我教學內容超越國中程度時,幾乎沒有意願聽下去的意思,「反正這也不考」的心態屢見不鮮,往往看到這樣的心態,都會令我感到非常惋惜,該說是學生聰明呢,還是不聰明呢……如果課綱與考試越來越簡單,這些有能力的學生,是否就不願意突破自我了呢?如此,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科技人才,漸漸地只會變成都是滿分的高級勞工,而不是富有創意、引領世界的頂尖人材。

Views: 65

留下一個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